「港女」(並非泛指香港女性)一詞的起源已無從稽考,但現時已廣泛出現在網上討論區及新聞組內。「港女」其實沒有標準定義,綜合網民的言論,可歸納出「港女」的一些特質,包括貪慕虛榮、嬌生慣養、自以為是、貪小便宜等數十項。
以「港女」為題材,除了因為在網上炒熱,可吸引讀者注意外,更希望把討論範圍伸延至「港女」的文化現象以外,進而藉分析「港女」形象,探索本港在文化和經濟持續轉型下,兩性交往的結構性困局。
即使羅列出所有條件,也難以界定何謂「港女」。若要符合上述數十項要求,相信萬人中也難以找到一兩個這樣的「通才」。但如果具有一兩項便要歸類為「港女」,相信你我皆難免。至於要符合多少項才獲此稱號,不同特質間比重有否差異,界線劃得十分模糊。最後無可避免,「港女」成為一個虛詞,一個任人攻擊的稻草人。

在這裡,容筆者舉一個鮮明的例子,讓大家更能理解何謂「港女」,今年年初一套港產片《得閒飲茶》中梁慧嘉所飾演的女主角Karen便可稱為「港女」的模範,而這套影片也正好圍繞這個題目上做文章。「港女」之所以能在香港土壤上「滋生」,繼而流行,正如「憤青」在內地網絡上肆虐,當中必有原因。
本港女性都是「港女」?
「港女」在網絡上被討論得火紅火熱,而在現實生活中的普遍程度,暫時未有調查數據供參考,但筆者亦相信進行有關調查的可行性不高。筆者觀察所得,網民在討論中有意無意把「港女」與香港女性劃上等號,甚至認為香港女性的質素,往往及不上鄰近地區,如內地和台灣的女性。

當然,發表有關意見的網民均帶有強烈的主觀情緒,其言論亦同時招來各方的攻擊。反擊一方除了為香港女性辯護外,亦力數香港男性的不是。最後,局面演變為一場兩性的罵戰。只觀看戰爭場面的壯麗,容易使人迷失於雙方的廝殺,忽略了背後的誘因。
 
互指不是 網上掀男女大戰
不錯,故事說到這裡終於要轉入正題—兩性戰爭,「港女」只是被這場爭鬥所塑造的口號。兩性自古都是對方不可或缺的一環,兩者調合才能繁衍後代,生生不息。然而,香港為何會演變至今時今日,男女間互相輕視和鄙夷呢?筆者認為這是香港的獨特的文化和經濟環境所造成的悲哀。

抽絲剝繭地分析這個問題,首先從兩性交往中最現實的考量著手。網上的罵戰常圍繞男女間的質素比較,也以詆毀對方質素為策略重心。當我們深入分析男女質素的計算方法時,不難發現兩者是多麼的不對稱。
在這個講求階級融和、人人平等的大環境下,討論人的質素分級是多麼的「政治不正確」。但若凡事講求政治正確,卻對身邊的問題視而不見,避而不談,最終可能釀成更大的災難。
為男性的質素評級,考慮的因素可分為收入、學識、閱歷、風度、品味、外貌等,但在香港的獨特文化背景下,收入一項佔極高比重。因此,單純以金錢收入,把本港男性劃分為高、中、低等層次,相信已經足夠。
經濟角度看「登對」論
然而,當有關操作落在女性身上,許多技術上的困難使問題變得複雜。首先,客觀的收入和階級相對較為次要。在男性眼中,女性的外貌和身材雖然關鍵,但在護膚品和化妝品極度發達的今天,女性外貌具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,而且她們的學歷、見識、品格等亦不得不納入考慮之列。
與男性不同,女性的眾多評核條件中,沒有一項能成為評核重心,這不是說沒有一項可使女性成為高質素,相反是沒有獨立一項可把女性判為絕對或相對的低質素。在標準繁多的情況下,任何女性只要擁有一項不太差的條件,也不會自認為低質素。
有一個在男性間流傳已久的笑話,男性遇到新相識的女生,一般會稱讚對方美麗。若對方實在與美貌無緣,大可改口為「可愛」,若是這樣也說不上,還可使用一個更為飄渺的說法—「有氣質」。近年受到流行文化的影響下,大家還多了「Kawaii」(可愛)、「潮」、「in」等詞彙可供選擇。說這個笑話,不是有意取笑女性,只是希望藉此道出鑒別低質素女性的難處。對女性而言,根據質素排名次,就如一場只有冠軍而沒有「包尾」的賽跑。

說到這裡,整件事情的圖像應該變得較為清晰。在男性一方,根據收入劃分出高、中、低三級,並可直接對應社會上的三種階級,富豪、中產和基層。香港現時的實況是富豪罕見,中產少許,然後草根一大堆。至於女性方面,姑且假設擁有任何一項優越條件的女性為「高質素」(雖然對多數男性而言,樣貌身材佔較高比重),其餘的可稱為「普通質素」,卻缺乏與之相對的「低質素」。
以上的評級制度若獨立來看並沒有大問題,反正階級觀念自古已陪伴人類歷史的發展。然而,男女兩個族群並不能獨立生存,兩性需要結合成構成社會的整體,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婚姻。進入現代社會前,婚姻一般由雙方家長根據自己的家門或家族利益決定。間中當然有超越階層的事件發生,但在一般情況下,選擇對象還是根據「竹門對竹門,木門對木門」一類門當戶對的原則。
現代社會標榜自由戀愛,其意思只是把選擇婚姻對象的權力由家長交到選擇者身上,而揀選的基本原則還是講求門當戶對,只是現代人改用「登對」、「合襯」等階級觀念較為淡化的字眼。

自由戀愛 處處碰壁
毫無疑問,香港是一個戀愛自由的社會,理論上你可以追求任何一位女性,或被任何一位男性追求(這樣說是因為在香港,以至整個亞洲地區,兩性交往的過程往往被解讀為男性討好女性的過程)。實際操作還是受到傳統文化所制約,而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相同階級內選擇背景相似的對象。窮家女嫁入豪門之所以成為一時佳話,正因為這種突破階級事例罕見之故。

從社會整體著眼,門當戶對的婚姻制度也不致構成社會不穩的因素,只要每個階層均提供足夠數量作配對,即「高質素男」配「高質素女」,如此類推,中對中,低對低。說到這裡棘手的問題出現了。上文提到男性的分級標準簡明清晰,而且大部分男性亦有此自覺。相反女性方面,除了小部分鶴立雞群者,其餘的排名位置均十分模糊,至少沒多少女性會承認自己低質素。

另外,中國傳統雖然講求門當戶對,但同時也容許男性「下娶」和女性「上嫁」,這觀念被保留並延續至今。因此,香港的「高質素男性」具有更大的選擇空間。至於基層男性,本身可供選擇的對象本來已經不多,越級挑戰又為社會所排斥(如被冠以癩蛤蟆想食天鵝肉、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等負面形象),還要面對上層男性向下兼併的威脅。相似的問題也出現在女性身上,只是效果倒轉,最受困擾的反而為上層女性,因此常有人說高學歷和高收入是女人在兩性交往中的負資產。
若香港的婚姻市場是封閉排外,其內部壓力或可迫使男女雙方調整求偶的標準以達致平均。但是出入境政策與移民政策均證明香港的婚姻市場是極度開放的—一眾「飽受挫折」的基層男性「北望神州」,向各省佳麗招手。由於內地衡量男性質素的標準與香港相若,香港的基層男性在當地仍具一定優勢。   
最近,有調查指出,兩地跨境婚姻數字(大部分為香港男性娶內地女性)已超越本地註冊的數目。結果,香港每一階層的男性均有辦法找到合適的女伴,而無意、亦無需要為解決本地兩性困局而付出努力。

女性雖然是「受害一群」,但受到長期的文化制約而無法主動出擊,只能耐心地等待、等待,再等待無意為他們改變的男性。
「下流社會」中的戀愛異象
近期,「下流社會」的說法忽然鬧得火熱,這個由日本知名社會觀察家、社會現象研究者三浦展所提出的概念主要指出,社會上的中產正在消失,其中小部分向上爬升為富豪,而大部分卻向下流入基層。這情況並非日本獨有,而是許多富裕地區均出現類似趨勢,香港當然不能例外。本地著名社會學者呂大樂在「下流社會—中產階級的焦慮與憂患」一文的結論中指出:「愈來愈少中產—特別是年青一代的中產—可以享受舊日中產的待遇,這是大趨勢。」
 社會下流的結果是「中上層」愈少,「中下層」愈多,當中男女受衝擊的機會雖然均等,但女性在婚姻選擇上受傷較深,而男性只會趨向假於外求。本地文化人陳冠中在近作《我這一代香港人》中提到,香港的下流社會現象,主要表現在愈來愈多香港男性回鄉娶妻。
 香港女性的困局只限於此嗎?非也。還有一個表面上對女性有利,卻加重其求偶負資產的因素—教育制度。讀較好的小學能進入較好的中學,讀較好的中學能進入較好的大學和選擇出路較佳的學科,這是港人普遍的共識,而考試是連貫各階段的主要橋樑。呂大樂在其「教育只是工具」一文中也感慨地表示:「港人一向視教育為提高社會流動機會的工具與手段,所以求學又何止於求分數,而是追求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分數。」

女優男劣 如何尋求雙贏
 香港現時的考試制度偏向背誦,而醫學證明女性的學習潛力發展較男性為早,而且專注力亦較男性為佳,因此普遍能在考試中擊敗男性而取得較多專上教育的席位。這情況在近年已十分明顯,各大學取錄女性新生較男性為多,現時大概為六四比。可以預期,自教統局因避免性別歧視而取消升中派位的男女分開計分後,男女大學生的數量差距將進一步拉闊。 繼續往下推論,未來女性的階級成份將愈較男性優越,然而這種表面風光,在一個普遍仍堅持伴侶中男性應優於女性的社會,就有如吃黃連的啞子,有苦自知。       

最後,筆者本希望提供數個解決問題的方案,但畢竟才疏學淺,面對此中困局(筆者實然身在其中),只能束手。網上討論的罵戰中,常不乏幽默抵死的字句,但若了解全局,實難以發笑。在此寄語網上諸君,既有如此創意,何不為本港兩性困局謀求雙贏的出路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⊙_⊙ 莊主 的頭像
    ⊙_⊙ 莊主

    ⊙_⊙ 莊主的部落格

    ⊙_⊙ 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